一、什么是网络安全
根据《网络安全法》第76条:网络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,防范对网络的攻击、侵入、干扰、破坏和非法使用,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运行的状态,保障网络数据的完整性、保密性、可用性。
在日常工作中,网络安全需保障以下内容:
(一)业务正常:信息系统正常运行,工作数据完好无损,进出账目资金无差错。
(二)规范上网:不因违规上网被通报、罚款、关停、下架。
(三)保护名誉:重视意识形态工作,维护国家与单位声誉。
二、我国网络安全现状
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2025上半年报告,我国境内遭到勒索病毒攻击4800余起,制造业、医疗、零售排前三;被篡改网站3.2万个,其中62%为企事业单位官网;钓鱼邮件1.47亿封,主要以发票、补贴、会议纪要等形式出现。
对此,我国加强了网络安全的执法强度,在2025年1至8月,因“未履行数据保护义务”开出行政处罚书1132张,单张最高罚款金额高达5000万元,并且对首例“供应链事故入刑”案执行了判决:某软件外包公司因植入后门,法人被判3年有期徒刑。
三、网络安全主要法律法规
四、网络安全常见隐患
(一)弱口令与共享密码:2025年3月,某上市公司财务部用“123456”作系统密码,被暴力破解,转走2350万元;
(二)点击钓鱼邮件:伪装成工资补贴、会议纪要等携带病毒的附件邮件;
(三)病毒防范意识薄弱:某公司维修人员把染毒U盘插到PLC,导致整条生产线停机4小时;
(四)远程桌面(3389端口)默认开启:3389端口对外开放+空口令,被植入勒索病毒,备份同时被删;
(五)第三方软件:某单位员工不慎从第三方下载软件被捆绑安装携带木马的程序,被窃取8万余条客户信息;
(六)系统后门窃取密码:应用程序与信息系统普遍存在保存密码选项,保存密码后存在遭系统后门窃取的风险。
(七)无线网络钓鱼:攻击者在办公楼附近放出与单位名类似的WiFi,员工自动接入,邮件密码被截获;
(八)云盘随意共享:某公司员工将工作资料擅自上传至百度网盘,并生成共享链接,被爬虫软件抓取数据。
(九)未及时整改漏洞与风险:对因系统缺陷或质量问题造成的风险漏洞,应责成开发单位无条件整改,对于拖延整改或拒不整改的,所造成的后果由相应责任部门承担责任。
(十)未进行等级保护与风险评估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第二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,履行相关的安全保护义务。若未按要求落实,可能面临行政处罚,情节严重者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。
五、如何加强网络安全
(一)使用强口令:开机密码重要系统登录密码至少12位,使用大小写字母+数字+特殊字符组成;
(二)不点“可疑链接”,仔细核实域名;
(三)做好办公电脑及移动存储介质的病毒查杀,以及不将未经许可的设备私自接入办公网络;
(四)关闭远程访问端口(3389端口);
(五)从正规渠道下载软件:下载工作需要的软件需仔细甄别其来源,确定是官网与正规渠道方可下载安装;
(六)防范系统后门:做好风险隐患防范,杜绝一切可能留存的系统后门,勿使用个人电脑存储账户密码。
(七)规范无线网络:无线网络不能透露单位名称,并且设置强密码和关闭广播,不得私自连接公共WiFi;
(八)工作数据保密:严禁私自共享工作资料,如因工作需要转发相关资料,需加密压缩后通过邮箱发送。
(九)及时修复漏洞与风险:涉及系统程序开发的漏洞需督促系统开发运维机构立即整改。
(十)完成等级保护与风险评估:信息系统试运行期间,对等保二级及以上的,应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; 对三级及以上的,还需按照有关规定开展网络安全风险(含数据安全风险)和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。